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
Hans Ulrich Obrist

伦敦蛇形画廊艺术总监。

2021-06-28

阅读时长6分钟

#艺术·科技

译文 首发

伦敦——极富远见的已故艺术家古斯塔夫·梅茨戈尔[1] (Gustav Metzger)认为,艺术家应该创作一些能够应对社会紧迫危机的作品。其中,他最为担忧的就是万物互联的行星环境被破坏。

梅茨戈尔坚持认为,相对于“生态”,我们更应该重视“灭绝”。在他看来,如果我们只空谈生态,没有人会意识到面临危机的严重性。2014年,我曾在蛇形画廊[2] 举办的“物种灭绝马拉松”策展上采访过梅茨戈尔,他指出,鉴于周遭大量其他物种的灭绝,人类灭绝的可能性显而易见。梅茨戈尔在他的作品中使用了旧的报纸文章,展示了物种消失多么容易让人不知所措,将一个非常反常的现象正常化。

他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即艺术界该如何与这种思维惯性作斗争,如何唤醒大众?

在蛇形画廊,梅茨戈尔的影响力通过多年来的各类项目得以展现,包括2014年他参与的“物种灭绝马拉松”的策展和2015年他发起的“记住自然”的一日艺术活动。

2017年3月,梅茨戈尔去世前几天,我们见到他并向其承诺,将把生态保护与阻止物种灭绝作为蛇形画廊的中心工作。为践行这一承诺,去年,在纪念蛇形画廊成立50周年之际,我们启动了一个为期多年的项目“重返地球”(Back to Earth),汇集数十位艺术家、建筑商和思想家,共同回应环境危机。


“我们如何唤醒大众?”


“重返地球”将生态环境编织进日常生活,赞美时间与地点,而不是迁移到其他星球的逃避现实幻想。团队邀请艺术家们开展长期活动来应对环境危机,例如与朱迪·芝加哥(Judy Chicago)、斯沃恩(Swoon)和简·方达(Jane Fonda)合作的“为地球创造艺术”全球项目。该项目公开征集艺术家(到目前为止超过1万名)创造环境艺术作品。为覆盖更多受众,“重返地球”还促成了机构之间的合作。“为地球创造艺术”由美国绿色和平组织、“周五消防演习”和美国国家女性艺术博物馆联手打造。

另一个例子则是马里作家兼电影制作人曼西亚·迪亚瓦拉(Manthia Diawara),他在塞内加尔耶内与依赖海洋慷慨馈赠生存的渔民、鹅卵石收藏者以及迁徙的鹈鹕合作,制作了一部新电影。迪亚瓦拉试图用拍摄电影来推进现实发展——他成立了一个协会,旨在联合多方势力共同努力,阻止由气候变化引发的洪水。

“重返地球”项目还有另一活动,我们邀请了一百多位艺术家分享关于重返地球的指导作品或方案,并整理汇集成一本小书,将于今年夏天出版,书名为《记住自然》(向梅茨戈尔致敬)。这本书就像一个便携式展览,展品都是当地生产并采用可循环使用材料制作,不会浪费资源。读者可以按照艺术家的说明,在家里或世界任何地方举办这些展览。


行星与社会边界

通过我的老师——经济学家H.C.宾斯万格(H.C. Binswanger),我才明白必须得找到经济学家凯特·拉沃斯(Kate Raworth)所说的“介于地球和社会边界之间的空间”,使人类可以茁壮成长。在她的《甜甜圈经济学》(Doughnut Economics)一书中,拉沃斯阐明了主流经济学是如何引导我们进入一种榨取和过度扩张模式,超越了地球承载力,威胁到我们自己的未来。

她最近告诉我:“正如人类对地球资源的使用存在外部限制(甜甜圈外环)一样,这些资源的分配也存在内部限制(甜甜圈内环)......不要让任何人在食物、水、医疗、教育、住房、性别平等、政治主张等这些生活必需品的中空地带落空。”

拉沃斯基于对人类经济目标的远见卓识,用甜甜圈的内环、外环描述对地球资源的消耗。想想甜甜圈的外观,我们发现了一种需要维持的微妙的生态平衡。这种21世纪经济学的激进设想,是以人类为中心的世界观,或者说消解人类与行星其他生命有所区分的认知分野,朝尼尔斯·吉尔曼(Nils Gilman)和乔纳森·布莱克(Jonathan Blake)所称的“人类与微生物在气候和技术的促成下,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认识转变。

拉沃斯进一步认为,有必要通过强化对地球的集体责任感来维持相互依存的平衡。梅茨戈尔也曾谈及过这种责任感:“我们需要挖掘天性中能够实现合作共赢的那一面,我们必须合作。地球上将有100亿人。如果都认为人类是自私自利且互为竞争的个体,那我们就没有机会了。”

对于拉沃斯来说,人与人的互动促成的人际合作,就像甜甜圈的外形一样,是周期性而非线性的,是渐进有分寸的,而不是快速、一次性的。换句话说,就是慢以致远,用心唯上。


长期规划

通过“长期规划”凸显生态合作的概念在全球艺术项目“do it”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该项目于1993年在巴黎启动,以书本形式将项目理念予以分发,邀请艺术家与各界人士来解读这些想法,并建构他们所看到的一切。在设计这种新形式展览时,我考虑的是如何使展览变得更加灵活和开放,使得“全民艺术”拓展到其他领域,鼓励更广泛的观众参与进来并互动。看得见的结果就是,这个展览的耗材总是采用可重复使用的材料在当地制作,没有造成资源浪费。

生态与灭绝的主题在我几年前参与策划的上海项目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该项目试图将展览带入城市建筑中。不同于一次性的奇观活动,上海项目历时11个月,是一个基于时间的研究项目。该项目旨在转变人们的参照框架和对全球变化的思考尺度,以便可以把握进入人类视野的事物,也尝试保存或至少记录在消亡过程中消失已成注定的事物。

共同协作和可持续增长理念让我们想到了“关系理论”思想家爱德华•格力桑(Édouard Glissant)提及的“世界心态”思想。他认为我们必须超越“非此即彼”的对立话语,所有生命互为依存,从彼此身上汲取能量。在他看来,作为“异类”的集合者,我们应该以一种新的“后融合”的差异哲学来运作,承认和接受不同的地方和人、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体、有形和无形的力量、空气、水、火、植物、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共同联系。


“如果说影像构筑梦想,梦想决定行动,那么艺术家在人类文明的关键时刻身负特殊使命。”


在蛇形画廊,我们有意识地将这些价值观和理念——关系、缓慢、生态和协作,不仅融入到我们的项目规划中,也融入到我们的组织结构以及运作方式中。正如拉沃斯所说,当前我们面临的经济和生态危机大多都与既往基于个人主义原则的“线性的、退化的经济”有关,即强调我们是独立的个体,不仅独立于彼此,也独立于环境。

因此,我们必须努力采取集体行动,学者、诗人、活动家和教育家亚历克西斯·波林·冈布斯(Alexis Pauline Gumbs)有力地传达了这一点:“作为一个彼此充分接触的物种,我们现在有机会忘却和重塑自己的思维模式以及讲故事的方式,使我们能够真正地与环境融为一体,而不是与环境进行支配型殖民主义的分离。”

影像是强大的。如果说影像构筑梦想,梦想决定行动,那么艺术家在人类文明的关键时刻身负特殊使命。我们需要动用一切资源力量,培育一种新的星球图景,展现人类与所有其他物种之间的依存共生。

艺术阻止灭绝!

刘馨蔓 | 译
孙艺萌「睿ⁿ」 | 编


[1] 古斯塔夫·梅茨戈尔(1926-2017),德国艺术家,以创造“自毁艺术”闻名于世。back

[2] 蛇形画廊(Serpentine Gallery),创建于1970年,坐落在海德公园内的肯辛顿花园,原先是一座1934年建造的古典风格的茶馆。每年都有不同的建筑师团队对蛇形画廊重新进行设计,它是伦敦最受欢迎的现当代艺术画廊之一。back

(本文原文为英文,出自博古睿研究院出版的Noema杂志,发表于2021年4月13日。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